回上一層
世 新 大 學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 課程大綱 Course Description Second 2011
科目名稱
Course Title
公關案例研討
Case Studies for Public Relations
課程簡碼
Course No.
PRAD-350-02-A1
開課系級
Dept
公廣系三年級
學分數
Credit(s)
2
時數
Hour(s)
2
選別
Required or Elective
7-選修
開課別
Duration
半年 第一學期
授課教師
Instructor
蔡依如
扣考規定
Attendance Policy
校定時數:缺課達 9 小時發布預警 達 12 小時執行扣考
University Attendance policy
中文課程概要
Chinese Course Description
透過公關個案研究、報告、討論,協助同學進一步瞭解公關實務操作的問題點。
英文課程概要
English Course Description
基本核心能力 /
系核心能力
Core Competency
核心能力
核心能力說明
整合行銷傳播企劃與執行能力
期望學生能夠學習整合資源的能力,以增進與提升傳播策略與企劃執行力。
創意思考與創作能力
激發學生的思考力與創造力,以增進學生在傳播策略計劃上的創作與撰寫能力。
行銷傳播訊息策略與設計能力
增進學生在行銷傳播策略與設計的能力,以因應多元化的行銷傳播發展。
危機傳播與議題管理能力
期望學生瞭解與探討危機與議題管理的基本概念,並且培養相關個案分析與應用的能力。
行銷傳播效益評估能力
期望學生更容易掌握行銷傳播的研究與運用的重點,學習進行效益評估。
公關與廣告產業研析能力
期望學生學習掌握廣告與公關產業的研究與運用重點,未來能夠從事相關課題的獨立研究,有潛力成為公關與廣告的專才。
『註:該課程之核心能力以紅色表示.』
教學目標
Course Objectives
本課程屬「公關概論」課程之延續,著重以實際案例來為在讀學子介紹公共關係的整體操作實務。並協助習業同學學習如何整合公關概論知識,瞭解公共關係如何協助企業、組織、品牌解決所面臨的傳播問題。
課程設計以國內實際公關案例及國外經典案例研討為主,輔以小組演練,由講師領軍之授課講師團,於整學期中針對不同的公關產業課題,如品牌理念溝通、前期預告操作、新產品上市、上市產品促銷、企業或組織公益責任…等,以不同面向探討公關案例。小組演練擬以5~6人為一小組,在授課講師團的引領協助下,以實際案例進行公關問題診斷、策略研擬,演練實務與效果評估等。
修習完本課程的同學,應對現行市場的公關環境與操作基本應用能有清晰的概念,並從而進一步瞭解公關在整合行銷傳播架構中所扮演的角色。
授課方式
Approach to Instruction
課程設計以國內實際公關案例及國外經典案例研討為主,輔以小組演練。
成績評定
Grading
1. 出席與課堂參與:30%(三次點名不到總成績即以0分計算)
2. 學期中之課堂小作業:10%
3. 期中/期末小組報告:共計60% (以5~6人為一組,包含企劃內容、實際演練與案例簡報等)
參考書目
Textbooks and References
1.公關能 不能?,先勢集團著,廣告雜誌出版。
2.公共關係 理論、策略與研究實例 [新修訂第二版],孫秀蕙,正中書局。
3.公共關係學:原理與實務,姚惠忠,五南。
4.公關策略-理論與實務運用,賴金波/著,五南。
週次
Week
進 度 內 容
Syllabus
1
(2/13~2/19)
開學
2
(2/20~2/26)
課程簡介
3
(2/27~3/05)
國內案例研究(一)3C類產品
4
(3/06~3/12)
國內案例研究(二)民生消費類產品
5
(3/13~3/19)
國外案例研究(一)
6
(3/20~3/26)
國內案例研究(三)精品類產品
7
(3/27~4/02)
國內案例研究(四)娛樂線媒體操作
8
(4/03~4/09)
清明節放假
9
(4/10~4/16)
貴賓演講(一)
10
(4/17~4/23)
期中小組報告
11
(4/24~4/30)
期中小組報告
12
(5/01~5/07)
國外案例研究(二)
13
(5/08~5/14)
國內案例研究(五)數位類產品
14
(5/15~5/21)
國內案例研究(六)企業與品牌公益推廣
15
(5/22~5/28)
貴賓演講(二)
16
(5/29~6/04)
國外案例研討(三)
17
(6/05~6/11)
企劃寫作引導
18
(6/12~6/18)
期末小組報告
19
(6/19~6/25)
期末小組報告
20
回上一層
世新大學 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電話:(02)2236-8225 傳真:(02)2236-6426 版權所有、轉載必究 ‧Copyright Shih Hsin University